登录 注册  |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
暂无评分 作者:朱永官,沈仁芳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ISBN:978-7-308-22152-8 中图分类:S154.3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纸质书参考价格:¥19900.0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上) 封面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编委会 前言 目录页 第一篇 土壤微生物资源 导言 第1章 农田土壤微生物资源 1.1 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1.1.1 稻田土壤微生物典型特征 1.1.2 稻田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 1.1.3 稻田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 1.1.4 稻田土壤细菌与真菌相互作用关系 1.1.5 稻田土壤古菌群落分布格局 1.2 麦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1.2.1 大尺度麦田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及群落构建 1.2.2 大尺度麦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 1.2.3 华北麦田土壤微生物分布与土壤功能潜力的耦合 1.3 黑土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1.3.1 黑土区概况 1.3.2 黑土农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土壤理化指标 1.3.3 黑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1.3.4 真菌群落结构 1.3.5 黑土古菌 1.3.6 黑土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 第2章 草地土壤微生物资源 2.1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尺度依赖性 2.1.1 水平空间分布 2.1.2 垂直水平分布 2.2 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机制 2.2.1 决定性过程 2.2.2 随机过程 2.2.3 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共同作用 2.3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机制 2.3.1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与环境适应机制 2.3.2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环境适应理论 2.3.3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变化与机制 第3章 森林土壤微生物资源 3.1 中国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水平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 3.1.1 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纬度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3.1.2 林分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构建机制 3.2 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垂直空间分布格局 3.2.1 中国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 3.2.2 中国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总体群落组成海拔梯度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3.2.3 中国不同气候带优势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海拔梯度格局 3.3 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 3.3.1 温带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3.2 亚热带天童山森林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第4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及环境驱动力解析 4.1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 4.1.1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 4.1.2 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4.1.3 土壤全量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 4.1.4 土壤有效态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 4.2 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 4.2.1 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4.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 4.3 全球变化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 4.3.1 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影响 4.3.2 环境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理化学机制 4.3.3 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生态学过程 4.4 区域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 4.4.1 当代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对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影响 4.4.2 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4.4.3 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的区域尺度演变规律 4.4.4 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的区域尺度演变规律 第二篇 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过程 导言 第5章 土壤碳循环的微生物过程 5.1 土壤微生物层级分布特征与碳稳定化机制 5.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有机碳累积的关系 5.1.2 土壤中微生物的微尺度分布特征及其关键控制因素 5.1.3 微米级土壤中碳稳定的微生物介导机制 5.2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微生物机制 5.2.1 土壤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转化特征与微生物机制 5.2.2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碳氮磷耦合的微生物计量学机制 5.3 土壤中外源碳有机质化的微生物机制 5.3.1 外源秸秆碳的分解和去向 5.3.2 外源葡萄糖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解 第6章 旱地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过程 6.1 典型农区旱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 6.1.1 细菌/真菌/古菌/原生动物 6.1.2 氮转化功能微生物 6.2 典型农区旱地土壤氮素转化的容量和强度特征 6.2.1 旱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势 6.2.2 旱地农田肥料氮去向 6.2.3 旱地土壤气态氮损失 6.3 典型农区旱地农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 6.3.1 红壤坡地农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微生物机制 6.3.2 旱地土壤N_2O产生机制 6.4 旱地农田土壤微生物调控原理及措施 6.4.1 硝化抑制剂对旱地土壤氮转化过程的调控效应及微生物机制 6.4.2 主要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的演变特征 6.4.3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和作物微生物组的调控效应 第7章 稻田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过程 7.1 氧化还原梯度对微生物氮素转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7.1.1 稻田根际/非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功能微生物特征 7.1.2 稻田根际/非根际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 7.1.3 稻田氮素转化功能微生物对氧化还原电位的响应机制 7.2 稻田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厌氧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 7.2.1 反硝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 7.2.2 厌氧氨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 7.2.3 甲烷厌氧氧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 7.2.4 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及其功能微生物 7.3 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微生物生态机制及其调控 7.3.1 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 7.3.2 稻田土壤氮素周转通量与功能微生物群落 7.3.3 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微生物调控机制 第8章 土壤磷转化及其与碳氮耦合的微生物机制 8.1 土壤磷素微生物活化的研究方法进展 8.1.1 微生物功能基因芯片 8.1.2 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研究驱动氮和磷循环的土壤功能微生物 8.1.3 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在示踪土壤磷素周转和固定过程中的应用 8.2 土壤中磷素转化的微生物过程 8.2.1 土壤磷素组成及分级方法 8.2.2 土壤磷素活化的新视角——“以碳促磷” 8.2.3 根际微生物的有机磷活化过程 8.3 真菌菌丝际细菌群落结构及解磷潜能 8.4 太湖稻麦轮作区磷肥减施土壤磷素周转特征及其微生物生态机制 8.4.1 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磷素供给阈值 8.4.2 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周转机制 8.4.3 稻麦轮作土壤磷素周转过程中微生物作用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下) 封面 目录页 第三篇 土壤微生物调控(地上-地下耦联) 导言 第9章 根系-微生物对话的信号基础与氮磷转化吸收 9.1 根系-微生物对话的信号基础与氮转化吸收 9.1.1 微生物源信号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界面氮硝化过程 9.1.2 微生物源信号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界面氮反硝化过程 9.1.3 植物源信号物质与根系-微生物界面氮硝化过程 9.1.4 植物源信号物质与根系-微生物界面氮反硝化过程 9.1.5 植物源信号物质与氮吸收过程 9.2 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的信号物质与磷的吸收利用 9.2.1 菌根因子与磷的吸收利用 9.2.2 独脚金内酯与磷的吸收利用 9.2.3 小分子肽与根系发育调控和磷等养分的吸收利用 第10章 土壤-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与氮磷生物有效性 10.1 土壤生物协同作用对碳氮磷转化的驱动机制 10.1.1 红壤线虫-微生物相互作用对碳转化的影响 10.1.2 土壤线虫-微生物协同作用对氮转化的影响 10.1.3 土壤线虫-微生物协同作用对磷转化的影响 10.2 根系-微生物交互作用对氮磷吸收转运的驱动机制 10.2.1 豆科作物(大豆)根系与固氮菌的交互作用 10.2.2 作物(以玉米为例)与丛枝菌根真菌的交互作用 10.2.3 作物(大豆-玉米间作)与固氮菌和菌根真菌的交互作用 10.3 作物根-茎-叶氮磷吸收和转运机制及调控 10.3.1 作物氮高效吸收和转运的分子生理机制 10.3.2 酸性土壤上作物氮磷高效利用与耐铝的协同机制 10.3.3 作物根系生长对氮磷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机制与水分调控 第11章 氮磷高效利用的土壤-生物功能调控与技术原理 11.1 外源生物对根圈土壤氮磷供应的调控与技术原理 11.1.1 外源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及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11.1.2 丛枝菌根真菌田间应用现状及促效措施 11.1.3 水稻与丛枝杆菌共生机制及氮磷利用 11.2 氮磷高效利用的地上-地下生物功能调控与技术原理 11.2.1 根际激发效应对氮磷的高效调控 11.2.2 氮磷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 11.2.3 北方潮土区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磷的生态调控 11.2.4 南方红壤区作物高效利用氮磷的调控措施 第四篇 土壤微生物技术 导言 第12章 土壤微生物组与单细胞新技术及应用 12.1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技术 12.1.1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的研究意义 12.1.2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的技术难点 12.1.3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技术应用策略及发展趋势 12.1.4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技术的展望 12.2 基于液滴微流控的微生物单细胞高通量培养分选技术 12.2.1 未培养微生物现状和液滴微流控技术 12.2.2 液滴微流控技术的特点 12.2.3 液滴微流控在微生物分离培养中的应用 12.3 土壤微生物宏蛋白质组技术 12.3.1 土壤微生物宏蛋白质组学概述 12.3.2 土壤微生物宏蛋白质组技术的发展 12.3.3 土壤微生物蛋白质是土壤生态系统的指纹特征 12.3.4 土壤微生物蛋白质在土壤污染评价和修复中的应用 12.4 土壤微生物单细胞拉曼分析分选和基因组测序 12.4.1 单细胞拉曼技术是检测土壤微生物功能的有效手段 12.4.2 土壤微生物单细胞分选的方法学 12.4.3 土壤微生物单细胞拉曼分析-分选-测序的仪器化与应用 12.4.4 土壤微生物单细胞分析分选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第13章 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原位表征技术 13.1 稳定同位素示踪土壤微生物标记技术 13.1.1 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13.1.2 活体标识物(磷脂脂肪酸)的同位素标记-色谱-质谱或同位素比例质谱技术 13.1.3 微生物残留物标识物(氨基糖)的同位素标记-色谱-质谱或同位素比例质谱技术 13.2 基于膜进样质谱法的稻田硝酸根还原过程研究 13.2.1 稻田硝酸根还原过程 13.2.2 硝酸根还原过程研究方法 13.3 微生物参与策略表征及群落功能的定量评价技术 13.3.1 同位素标记培养实验 13.3.2 基因水平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13.3.3 微生物群落底物利用策略和微生物残留物特性 第14章 土壤-微生物系统数据整合集成与分析平台建设 14.1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与标准 14.1.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14.1.2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规范 14.2 土壤微生物数据的空间分析与挖掘 14.2.1 数据挖掘方法 14.2.2 空间插值方法 14.2.3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14.3 土壤微生物数据库特征与平台服务 14.3.1 土壤及微生物数据库平台发展现状 14.3.2 土壤微生物数据平台的设计 14.3.3 土壤微生物数据平台的功能 14.3.4 微生物基因测序数据分析 14.3.5 土壤微生物平台的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版权页 封底 ..更多
推荐图书
中国向何处去
王若飞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重估政治——理解18世纪法国史
张弛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应对与创新
蒋远胜,吴平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文版Flash CC动画制作实用教程
麓山文化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外艺术基金会研究
岳晓英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乡土小说作家作品研究文选(1910-2010)
李兴阳,黄轶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重返地球——后纪元时代
朱琨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中华诗词成语与中医健康智慧
杨璞,王小丁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